作者: 戴筠
「叫你不要打弟弟,怎麼講不聽呢?過來罰站!」當家裡出現兒童暴力行為,許多父母習慣用處罰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殊不知這麼做治標不治本。面對孩子的攻擊行為,請放下打罵,用專家教的6個步驟幫他走出情緒風暴。
作者: 香港01
「棒下出孝兒」,或許是傳統的家長對孩子的管教方式,但是有很多研究早已指出體罰對子女會造成長遠的情緒、智力和行為認知的影響。其實體罰不單侷限在身體的傷害上,趕孩子出去、漠視他們的情緒需要等精神的傷害,也會對孩子留下難以磨滅的創傷。
作者: 周品攸
相信有許多父母感嘆:現在的孩子好難教…打不得、罵不了,甚至有些父母直接採取放任,結果引來別人一句「沒家教」。當孩子犯錯時,到底該打罵還是講道理?想處罰又該如何拿捏分寸才不會傷了孩子的心理呢?
作者: 游資芸
孩子最近老是愛生氣、打人、咬人,怎麼辦?別再用你慣性的方式對待孩子,如壓抑他的情緒,或態度兇惡去處罰、打罵他,這些方式除了讓孩子依然故我之外,也會造成親子之間關係的裂痕,趕快學習正確的做法!
作者: 柚子醫師
爸爸媽媽堅持不「打罵」孩子時,請仍然要適時適當的「管教」孩子。偏差的行為養成了之後,有一天這個孩子出了社會,大環境不會像父母一樣寬容對待孩子的錯誤行為,當孩子發現社會上的人不像以前一樣好欺負時,放心好了,孩子還是有情緒的發洩出口的……他會回家欺負爸爸媽媽……
作者: Editor
現今爸媽大多不再用打罵方式來教養孩子,而是以獎賞來鼓勵孩子,然而,若是過多的「獎勵」,就很容易變成是「條件交換」,兩者之間的界線十分模糊,很容易就過界了。身為父母,如何掌握其中的分寸呢?
作者: 李怡萱、陳萱蘋
哥哥迷路在9歲那年創作了一隻麋鹿而開啟圖文作家之路,再加上弟弟爆走的幽默創作,媽咪米米經營的粉絲專頁「一下迷路一下爆走」擁有30萬超人氣, 母子三人的親子相處深受眾人的關注,究竟米米對於孩子的教養有何想法呢?
作者: 游琇雅
父母在提醒孩子做該做的事時,好聲好氣說了兩次,到了第三次,有些父母開始拉高分貝,但孩子仍然無動無衷,於是爸媽開始直接對孩子吼罵。然而,長期採取怒吼的管教方式,不僅無法提高孩子完成責任的動機或熱情,還可能造成性格越來越被動。
作者: 陳彥琪 心理師
「溫柔教養」受到不少父母的推崇:給孩子選擇、不要角力、不打罵、不要直接説不…。如同「親密育兒」(attachment parenting)的出發點,是以寶寶和照顧者(通常是父母)的關係和依附為主的育兒理念,強調回應寶寶的需求…。然而卻也有不少爸媽理智線斷裂的説:「這套對非常堅持的『性情兒』根本沒用!」到底是溫柔教養對您家孩子行不通?還是爸媽根本誤解了「溫柔教養」的意義?
作者: 小Q媽咪
小孩子做錯事了,該不該用打罵來懲罰? 部落客→小Q媽咪分享了自己在幼兒教養這條路上,所經歷過的經驗&想法, 歡迎家長們都來看看唷!
作者: 編輯部
在現今社會裡,「體罰」似乎已風聲鶴唳,幾乎沒有一個家長或老師會站起來大聲宣告自己會打小孩,國際間也有所謂的「不打小孩日」,來提醒所有家長以正面管教代替打罵責罰。但還是有些人對「無條件式」愛的教育並不全然贊同,羅斯門(John Rosemond)就是其中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