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林宜屏
在台灣每 11 個新生兒就有 1 個是早產兒,早產併發症是導致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首要原因! 22 至 23 周早產兒合併計算的存活率不到 3 成, 22 周早產兒拉拉出生 500 公克、長30公分,住院10個月後順利出院。
作者: 江睿毓
陳小姐的懷孕過程原本順利,產檢一切正常,卻在29週時突如其來地提前分娩,讓她措手不及。她坦言:「完全沒想到會發生這樣的情況,當時擔心寶寶的健康,也煩惱出院後該怎麼照顧他。」
作者: 林宜屏
37 歲蕭敬騰 & 51 歲Summer近日補辦世紀婚禮,公公在婚禮上致詞時公然催生子。世界上最高齡產婦 74 歲,台灣紀錄 62 歲。到底幾歲以上就算高齡產婦?高齡產婦想懷孕有哪些方法?有哪些風險?又該注意什麼?
作者: 林宜屏
兒童族群的醫療照護及提升治療品質,又大「藥」進了!中央健康保險署日前針對早產兒與未插管治療的新生兒、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克隆氏症等四類病人,通過多項新藥給付。
作者: 陳震宇 醫師
胎兒發生先天性異常的機率大約為 3%。在過去,若在產檢時發現胎兒結構異常,有些準爸媽會選擇終止妊娠,或提早出生後請小兒科醫師接手治療。然而,這樣的選擇可能會讓胎兒失去生命的機會,或增加早產兒的機率,不僅要解決原本的結構異常,更必須面對早產可能帶來的併發症。
作者: 林宜屏
0 至 6 歲是兒童發展的黃金時期,衛生福利部極力推動提升兒童健康照護,自 113 年 7 月 1 日起,全面針對未滿 7 歲兒童新增 6 次兒童發展篩檢服務,以期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讓每個孩子都得到妥善的照顧。
作者: 張瑜芹
早產兒是指懷孕週數滿 20 週,但未滿 37 週就出生的嬰兒,由於早產兒的器官發育尚未完全成熟,因此需要特別的照護。
作者: 林宜屏
每年 11 月 17 日為世界早產兒日,台灣每 12 個新生兒就有 1 個是早產兒。這些未滿 37 週出生的「小腳丫」、「巴掌仙子」,在身體發育還沒完全準備好的狀態下降臨人間,需要更多的呵護與照顧,但爸媽別過於擔心!只要好好細心呵護,早產兒也能健康快樂的長大!
作者: 林宜屏
巴掌仙子比一般寶寶更早離開媽媽溫暖的子宮,因此很多器官都還在發育,不但體重輕,更容易有呼吸、心臟跟腦部血管方面的問題。容易體弱多病,但只要好好照護,巴掌仙子也能慢慢長大,跟一般小孩無異喔!
作者: Editor
世界人口綜述(World Population Review,WPR)於2023年的調查顯示,台灣人民的智商高居全球第二位,僅次於日本。然而我們新生兒的死亡率卻高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平均值,每1000個新生兒就有2.8個無法存活到滿月,更有4.5個有可能在5歲之前死亡,在亞洲遠高於日本和韓國。
作者: Jiun
台灣早產兒人數逐年攀升,晚期早產兒相對早期早產兒的存活率高很多,不過仍可能會出現一些健康問題。本文邀請新生兒重症照護專家朱世明醫師,來解析早產兒會面臨的問題,特別是34週-37週出生的晚期早產兒,以及其營養照護要訣。
作者: Fan
藝人趙孟姿2019年與許孟哲傳出結婚喜訊,隔年迎來大女兒Doreen,今年又有兒子Liam的加入,一家四口幸福模樣羨煞不少網友!她近期分享自己把多的母乳捐贈出去,讓不少粉絲直呼「好有愛!」
作者: Editor
科學家已經證實,腸道內有獨立複雜的神經系統,以及人體最大的微生物菌叢,而且腸道神經系統和微生物菌叢的發展,有可能影響大腦的功能,並和許多成年健康如神經退化疾病、情緒行為或代謝疾病等有關,所以腸道又有人體「第二大腦」之稱。
作者: 周品攸
每年11月17日為世界早產兒日,全球各大地標都會用代表早產兒的紫色燈海,為早產兒祈福。全世界每年約有1,500萬名早產新生兒,在台灣則是每10個新生兒就有1個早產兒,為了幫助爸媽照顧早產寶寶,特別製作「早產寶寶健康手札」。
作者: 編輯部
台灣新生兒早產率將近10%,早產兒身體狀況多,爸媽照護常心力交瘁。預防勝於治療!快注意7大早產警訊,讓寶寶在媽咪肚子裡,住好、住滿再出生。
作者: 新光醫院不孕症中心主任林禹宏
日前,媒體報導在巴西一家醫院「包著羊膜囊出生」的嬰兒照,罕見畫面引起大家關注,事實上,雖然一般認為發生率約八萬分之一,實際上應該沒有這麼低。
作者: 林靜莉
「喆喆真的聽得到我們講的話……」早產兒喆媽激動的說下這句話,去年6月,小男孩喆喆出生了,然而,他當時週數僅滿28週,體重只有508克,加上出生情況危急,隨即住入加護病房,幸好經過醫護人員指導,鼓勵他們親子共讀,病情終於好轉並順利出院。
作者: 林靜莉
在台灣,即使醫療科技逐年進步,每年仍然有近2萬名早產兒。早產能預防嗎?答案是可以,但預防早產不該只是媽媽的事,爸爸甚至是家人都應該一起參與,才能避免早產發生。
作者: 周品攸
早產兒因出生體重低,容易受到黴菌、細菌侵襲,台灣近年也出現早產兒全身染黴菌的罕見病例。一名早產女嬰,出生後陸續出現無尿、腹脹等異常現象,經檢查後發現女嬰全身都是黴菌感染,差點沒了性命…
作者: 實習編輯 怡君
早產兒的出生,經常伴隨的是許多疾病的風險、醫學的治療,父母必須更為用心的照顧與陪伴。這樣的情況下,早產兒媽媽卻可能面臨自責與心理壓力,而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作者: 林靜莉
呼…呼…呼…,看著早產兒孱弱的呼吸,相信當爸媽的都一定很心疼,媽媽更是容易因為壓力過大而心力交瘁,導致母乳量不夠,現在政府看到這個狀況,增設成大醫院母乳庫,讓全台北中南均有免費母乳可供病嬰領取,要讓小寶貝健康長大。
作者: 周品攸
一名出生僅1789公克的早產兒,被診斷罹患合併2種心臟功能缺損的極複雜先天性心臟病,若不及時治療很可能1個月內就撒手人寰,所幸在馬偕的醫療團隊努力下,成功搶救寶寶拇指般大的小心臟,至今恢復良好。
作者:
作者: 曾翌捷
近年來,國內早產兒照護的品質隨著新生兒加護病房的設立、專業照護能力的提升,以及全民健保的施行有著顯著之進步。出生體重小於 1500 公克以下嬰兒的存活率,已由過去的 60% 大幅上升至近年的 80% 以上。與歐美先進國家相比毫不遜色。儘管胎兒早產絕非父母所願,但仍請父母收拾心情。只要依照醫師囑咐,定期回診追蹤檢查,心肝寶貝的未來絕對精采可期。
作者: Dr. E
在小兒急診室十多年來,遇過無數急產的新生兒,印象最深的不是 800 克的極低體重早產兒或是其他出生後立即需要急救的寶寶,而是一個急產但十分健康的男嬰,他出生前的過程十分特殊,特殊到至今無法忘卻。
作者: 吳芃彧
擠奶器的發明真是進代人類學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了,它不僅僅提供上班族婦女繼續哺餵母乳的新選擇,還讓早產兒或是唇顎裂及其他無法含乳寶寶有機會吃到自己媽咪的珍貴乳汁。現今的擠奶器,款式多樣,功能齊全,靜音模式、手動電動、單邊雙邊、調整強度和吸乳模式,五花八門的選擇讓新手爸媽真是無所適從,我還在門診遇過為了待產包的擠奶器該選什麼品牌而鬧離婚的夫妻,其實擠奶器是一個「兩面刃」,算是母乳哺育的幫手,卻也是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