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Fan
關於生產,各位媽咪們做好準備了嗎?對於初產婦或是經產婦來說,每次的生產經驗都是充滿未知,因為不知道會出現哪些狀況,這也讓孕媽咪們內心焦慮不已。此篇文章,整理關於自然產與剖腹產共 10 個 Q&A,希望能提供孕媽咪有些頭緒,在面對新生命的誕生,是充滿喜悅且期待!
作者: 曾郁文
良好的性生活能為人的身心帶來滋潤,但有些女性發現在進行性行為時,陰道會發出「啵啵」聲響 ! 擔心陰道變鬆是因為頻繁做愛 ! 還有網路上常見「愛愛時陰道發出空氣音,是陰道鬆弛嗎?」的說法,今天就來為大家說明陰道鬆弛及預防妙招!
作者: 江睿毓
生產是一生1次(也許2次)的大事,你能想像在什麼都搞不清楚的狀況下,就進入待產、生產程序了嗎?你可以做的是,從生產計畫書開始,給自己一個美好的生產歷程。
作者: 江睿毓
孕婦手冊裡附有公版的生產計畫書,有些認真的媽咪還會自行製作喔! 你對生產計畫書一知半解嗎?你想像過從待產開始到生產會是什麼樣子嗎?這就是你應該寫下生產計畫書的原因! 從待產開始,到生產過程,營造能夠安心的環境與陪伴,期待產後的感受是「這是一個美好的、圓滿的歷程」,而非「絕對不要再來一次」的經驗!
作者: editor
懷孕中總有許多困惑,參加孕媽咪教室是增進新知,又能輕鬆解答疑惑的方式。「愛他美媽媽教室」陳保仁醫師一開場就說,「懷孕是全新人生的開始,媽媽會經歷女神(孕前)➤ 女王(孕中)➤ 女僕(產後當媽媽)三部曲的轉變」,此外,從備孕、懷孕開始,媽媽會有無數的擔心,這些擔心就通通交給保仁醫師來化解吧!
作者: 周品攸
胎動異常減少是警訊!一名即將臨盆的孕婦,在產前2天感覺胎動不對勁,急診後發現胎兒窘迫且心跳下降,緊急剖腹產後,原本無法自主呼吸的男嬰經急救後,恢復生命跡象,但是卻因缺氧過久而發生腦病變,所幸在院方採取低溫治療後,男嬰順利出院,且沒有後遺症。
作者: 高旻君
每個媽媽孕產狀況不同,對於生產方式也有不同的考量,來聽專業婦產科醫師談談自然產與剖腹產的優缺點,另外如果擔憂剖腹產可能會引發沾黏問題,也可以選擇防沾黏貼片。
作者: Editor
剖腹產過敏風險高?該如何降低過敏風險呢?本懶人包集結婦產科醫師、小兒科醫師、營養師,從孕產方式開始到新生兒照護,教爸媽們一起做好準備,提升寶貝免疫力。
作者: 木生婦產科診所院長 李木生
生產方式有自然產及剖腹產兩種選擇,媽媽在懷孕後期需根據個人狀況和醫師詳細討論,什麼樣的生產方式最適合自己,不過,媽媽們可能不曉得生產方式不同,寶寶過敏的發生率也有差別。
作者: 湯佳珮
不少人都對剖腹產抱持著錯誤的觀念,以致於可能影響到自己對於生產方式的選擇。這10個剖腹產常見的偏差觀念或說法,一起來看看你對剖腹產了解多少吧!
作者: 郁筱惠
面臨生產大事,身為準媽咪的您,早就做好萬全準備了嗎?自然分娩及剖腹生產,到底有何差異?一次生產需要花多少費用?產後復原要注意哪些事項?兩大生產方式,能讓孕媽咪自由選擇嗎?您的健康狀況,適合哪一種生產方式?本篇特邀專業婦產科醫師深入認識兩大生產方式,引領您全盤解析!
作者: 林靜莉
「我想讓孩子自然的來到世界上。」一位媽媽這麼說,自從看了生產影片後,她認為水中分娩是最溫柔,也是可以全家一起參與的一個生產方式,希望可以嘗試,不過想進行此生產方式該注意哪些事呢?
作者: 湯佳珮
「生產時,要自然產或是剖腹產?」每個孕婦都曾想過這個問題。其實無論是自然產或是剖腹產,分別都有各自的優點與缺點,端看孕媽咪如何取捨。每位孕婦的身體狀況不同,也可能會影響到生產方式的不同。有時候則是計畫趕不上變化,已經決定自然產,卻可能因生產時的突發狀況而臨時改採剖腹產;或是本來決定剖腹產,卻突然出現產兆導致急產……這些情況都可能發生。建議孕媽咪充分規劃好自己的選擇,剩下無法控制的部分,則以平常心看待。
作者: 周品攸
藝人「Hold住姐」謝依霖在11/4早上在臉書向大家公布喜訊,順利產下可愛的女嬰,不過她也附上一張「整缸血水」的照片,引發許多網友熱議,就連Hold住姐本人也坦承自己看了都覺得可怕…
作者: 周品攸
剖腹產是為了應付某些緊急狀況,保母胎平安而採取的一種醫療方式,但國外研究發現,近年來選擇剖腹產的婦女逐年創新高,尤其經濟狀況越好的國家剖腹比例越高,甚至巴西視剖腹產為「奢華的流行」;中國近期也盛行剖腹產,只因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點…
作者: 編輯部
美麗名模林可彤先前在臉書分享成功誕下寶寶的喜訊,卻也提及生產過程中胎位不正,「醫師在20分鐘內順利把寶寶拉出來」。究竟胎位不正,可以自然產嗎?本刊獨家專訪接生林可彤寶寶的李佳珩醫師,告訴妳,胎位不正,如何自然產?
作者: 林靜莉
日前Instagram上流傳一則「自然剖腹產」的影片,一名孕媽咪躺在生產台上,露出微笑看著從自己腹中「努力爬出來」的嬰兒,看到這邊,相信許多孕媽咪也想要試試這樣的生產方式,但這樣做有哪些風險呢?哪些人才能嘗試呢?本文專訪婦產科醫師,釐清常見疑問。
作者: Albee
準媽咪之路其實也頗不容易的,面對過多的網路資訊都不曉得何者正確與否~所以~我覺得最能夠取得正確資訊的方式就是上媽媽教室!現場有專業的講師以及在座媽咪們可以討論互動,若自己相對害羞不敢發問~也能藉由其他媽咪提問而受益唷!
作者: 尹長生
多年前傳統的生產方式,漸漸的被溫柔生產方式取代,不灌腸,不剃,減少會陰切開,使孕媽媽有個無壓力的陰道生產!如今婦產科手術的改變:微創,無創以外,更有最新的術後快速恢復健康的方法
作者: 黃碧桃
剖腹產是胎兒或母親在生產時有危險,常採用的生產方式。在大部分已開發的國家中,約20%~30%的新生兒是以剖腹產來到人間。以往有研究報告,剖腹產出生的兒童,較易患自體免疫疾病如氣喘,過敏及第一型糖尿病等。也有報告指出,較易引起兒童期肥胖,甚至可能合併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在去年12月兒科醫學雜誌(J Pediatr 2016;179:111-7),荷蘭烏特勒大學的凱撒健康科學中心,普爾曼碩士等報告他們研究1996年至1997年間,出生的2,641位兒童,在4、8、12及16歲時測量身高體重及在12、16歲時測量的血壓與其出生時生產方式的關係。
作者: 林禹宏
肥胖和遺傳、飲食、運動等因素有關,2016年9月份在頂尖的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 Pediatrics)有一項研究發現生產方式也和將來小孩肥胖有關。這項簡稱G.U.T.S的大型研究是哈佛大學從1996年開始執行的長期追踪研究,目的是要探討體重變化和健康狀況,受試者每年填寫關於身高、體重、飲食習慣、健康狀況等的問卷調查。研究者試圖探討生產方式是否和肥胖有關,受試者從9~14歲追蹤到 20~28歲。結果發現,在22068位受試者中,有22.3%是以剖腹產方式生產;和自然生產的小孩相比,剖腹生產的小孩肥胖的相對風險是1.15(表示高出15%)。如果是沒有正當理由的所謂自願性剖腹產,這個比例更高達30%。進一步分析同一個家庭以不同方式生產的小孩,剖腹生產的小孩肥胖比率也高出64%。近年有些研究剖腹生產會影響將來小孩的健康,這項研究則發現剖腹生產和將來小孩肥胖有關。所以想要剖腹生產的孕婦最好三思。
作者: 湯佳珮
與腹中心肝寶貝見面的日子快到了,在滿懷期待的同時,妳的生產方式決定了嗎?適合別人的生產方式,其實不一定適合自己。為了仍然在猶豫不決的準媽咪,本期雜誌的特別企劃邀請了三位資深的婦產科醫師,深入淺出地全方位剖析自然產與剖腹產的特點與注意事項,文末並附上比較表格,讓妳充分了解兩種生產方式的優缺點與產前、產後常見問題,心中不再抱持疑惑。祝各位準媽咪生產順利!
作者: 劉怡琳
你有聽過溫柔生產嗎?在臺灣大多數女性都是以產檯生產為主,保守的生產觀念,造就許多人對於溫柔生產往往是一知半解,究竟何謂溫柔生產?有別於傳統的生產方式又有哪些不同之處?我們邀請婦產科醫師和溫柔生產協會秘書長共同為您解說溫柔生產的核心概念及注意事項。
作者: editor
在臺灣,目前多數女性將生產大事交由醫療技術掌控,甚至在全世界剖腹產比例排名中臺灣也長期名列前茅,但是,產婦並非等同於病人,撇除健康有特殊狀況,難道女性對生產過程無法擁有更多自主權嗎?其實,生產方式沒有絕對的優劣,但無論場景在醫院或家中、要以何種方式生產,選擇使用更受尊重、更符合期待的方式溫柔迎接寶寶誕生,是每一位準爸媽都擁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