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琦琦
原來最近在吵這個啊……不久前Dcard出現一篇「媽蟲們真的不要鬧」的文章,發文者自稱是離婚女律師,內容提到媽媽在孩子已經上幼兒園甚至小學,仍不返回職場,毫無生產力,只會花老公的錢,如同寄生蟲般,而且自認生孩子很了不起。想想,要當「媽蟲」,有那麼容易嗎?
作者: 彭凱莉
當我注視這世界的複雜時,內心總有種無法言喻的不安與徬徨。這是因為這個世界並非總是光明與美好。作為你們的母親,我希望能與你分享一些重要的事情,以便你們在這個多彩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作者:琦琦
時序進入第 11 個年頭,小包升上小五了,在過去的三個暑假裡,我們總是幫他安排許多營隊,深怕他的時間填不滿,而待在家只得應付他的需求,但這一次我們只安排少許營隊課程,大多時間跟著媽媽,讓他有機會多體驗一點生活,感受日常生活的節奏。
作者:森林媽媽 cozy vibe
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在嬰兒跟學步期,也就是 6 個月到 1 歲之間發展階段中是很正常的行為,學齡前兒童也常見,但通常在 3 歲以後分離焦慮的狀況會逐漸緩解。在部分的學齡前兒童,會發展成影響到日常、校園生活或出現恐慌發作,而被醫療團隊診斷為分離焦慮症(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通常較少見於青少年或成人。
嗨,我是大腦媽媽,我是心理學博士候選人,也是一名媽媽。從我懷孕開始,發現很多媽咪對於育兒的方式產生困惑與誤解,因此在「大腦媽媽」的部落格中,我將分享以大腦科學、發展心理學的觀點,討論嬰幼兒認知、語言、情緒、學習發展,提供父母以科學為基準的育兒觀!
作者:大腦媽媽
大約在腦寶剛學會走路時(約一歲初),我們收到托嬰中心老師的訊息「腦寶最近喜歡拿著玩具走路,但因為怕腦寶跌倒,所以學校會請腦寶把玩具放下來再走,希望媽咪在家裡也能提醒腦寶不要邊走路邊拿玩具喔!」對於托嬰環境來說,這樣的確是個較安全的方式,但換作家裡一對一面對孩子時也該如此嗎?部落客大腦媽媽分享以下心得。
作者:大腦媽媽
近10年開始,出現一種新的副食品餵食法「寶寶主導式離乳法」(Baby-led weaning, BLW),由寶寶自主性的拿取食物,用自己的步調與方式餵食自己,並且主張寶寶可以吃「整個食物」,最近也越來越多台灣的媽咪們使用這種方式,鼓勵孩子自主學習進食。
作者:大腦媽媽
記得剛進去月子中心的時候,那邊非常資深的護理人員教我如何照顧寶貝,當你無法安撫寶貝的時候只要放「白噪音」就能超級神奇的瞬間讓寶寶安定下來,不過「白噪音」究竟是什麼呢?
作者:大腦媽媽
近期的育兒觀念提倡「幼兒為中心」戒尿布法,意思是等寶貝們都準備好了再戒,也希望爸媽多給寶貝們一點時間,不需要操之過急,那麼什麼時候戒尿布比較好呢?
作者:大腦媽媽
生產的過程,原是一個美好的旅程,父母期待著未知的新面孔即將降臨到我們的身邊。但這樣的旅程,有時候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媽媽可能會遭受長期害喜、孕吐、對某些味道或食物感到噁心,除了生理上的不適外,有時還會有心理上的壓力,例如長輩的教養問題、婆媳問題、習俗問題、養胎安胎與保健食材、甚至生男生女都會成為爭吵的開端,導致媽媽在還沒生產前,就先患得產前憂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