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游資芸
她是女生,但從小內心住了一個小男生,打扮中性、常跟男生們玩,從小父母、師長、朋友性別認同的力量,讓她正面看待自己,創業幫助更多人,勇於做自己!
作者: 游資芸
身為一個原本不喜歡小孩的屁孩,孫怡Leslie遇到太太之後,晉升為顧家、愛兒子的「屁孩媽媽」,照護孩子、成為玩伴,還不忘記做自己!她的故事,不僅是同志家庭的典範,教養方式更是所有父母的示範。
作者: 游資芸
丁寧結婚後提醒自己:只要心裡想著「算了,不要說好了」的話,一定要說出來!別把錯往身上扛,媽媽憋壞自已,只會慣壞家人。
作者: 江睿毓
直言自己是「奇葩」,想做什麼就會去做,在晨熙的觀念裡,人生短短一回,沒有一定要結婚、懷孕、生小孩;既然孩子主動來了,晨熙就坦然接受,「就像去沒去過的地方玩,會讓我很開心,人生中沒有經歷過的事,也讓我充滿期待。」
作者: 林宜屏
自己求回心中天使般的男友,自己主動求婚訂下對自己最好的老公,藝人熊熊(卓毓彤),不只身材火辣,作風也率性直接,敢說、敢做自己。她認為,不管做妻子或者媽媽,女生一定要把自己擺第一位!而最好的胎教,就是媽媽每天都很開心,這樣寶寶才能接收到滿滿的正能量。
作者: Judy
蔡允潔去年和老公Fraser結婚,同年12月迎來了女兒「小福星」,今年帶著即將滿1歲的小福星來到嬰兒與母親! 小潔分享當媽後,很多事情都需要以小孩為主,不再是想要做什麼就可以去做,鼓勵各位媽媽們:「壓力不要太大,我們一起堅強。」希望不愛笑的「小福星」能夠做自己!
作者: 游資芸
婆媳處不來,天經地義!但處得來的婆媳,絕對是智慧!前主播、媒體人張齡予用不委屈自己、也不必黑掉的媳婦態度,同時也兼顧職場與家庭,讓自己與婆婆變成一起育兒的好夥伴。
作者: 江睿毓
「醫生對我說,妳現在才35歲,通常流掉的媽媽很快就會再著床,」樓樓(樓心潼)回憶道,但一等就等了一年多,那個時候真的很擔心,「是不是因為我的問題造成寶寶流掉?是不是因為甲亢的原因難以懷孕?是不是我哪裡做錯了什麼?」樓樓不禁懷疑自己。 曾經的她焦慮、自責,一直到學會了專注當下,活出自己,沒想到就自然而然懷孕了。現在的樓樓想跟和曾經的她一樣因為等不到寶寶而焦慮、自責的朋友說,「去做自己喜歡的事,讓自己好好活在當下」。
作者: 林宜屏
因為卵巢早衰,27歲那年晏柔中被醫生警告:「28歲以前不生小孩,以後就生不出來了!」從此,她開始保養身體。33歲那年備孕成功,今年34歲的她將喜迎兒子「小楊桃」的誕生,她對兒子溫情喊話:「希望你可以健健康康可以自由地去飛,媽媽支持你!」
作者: 未來Family
47歲的蕭彤雯做了20年新聞人,當過四家電視台的新聞主播,卻在七年前毅然離開新聞圈,為的不只是家庭與兒女,更為了實現自己真正的價值。近年,她創業投入代購市場,在電台主持廣播節目,同時也陪伴兩個孩子成長,看似辛苦的過程,卻讓她活出更精彩的自己。
作者: editor
我們一生會成為許多角色,女兒、妻子、媽媽,擁有多重身分。在任何境遇下都勇敢做自己的人,一生最終都屬於自己。在成為媽媽之前,先成為自己,或許才是對媽媽這個角色最負責的態度。
作者: Editor
一直都聽到有人這麼跟我說:「老師,我好羨慕你喔,你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都笑著回問:「不然,你們都在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嗎?那為什麼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最常聽到這樣的回答:「我哪有辦法啊?我爸怎樣、我媽怎樣、我老公怎樣、我老婆怎樣、我小孩怎樣……,所以我根本動彈不得啊!」或許你該想想,在你沒有小孩的時候,你都在做什麼?在你還沒進入婚姻的時候,你在做什麼?當你單身的時候又在做什麼?你的小孩都已經另組家庭了,你依然不自由,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作者: Editor
很多人都以為,「夠好的母親」只是用來安慰媽媽的話,只是用輕鬆的口吻,讓她們不要記掛自己犯的錯。事實上,這個概念反映出更深刻的道理:犯錯與缺失是人格健全發展的必要條件。
作者: Editor
一年前,因為憂鬱症與朋友介紹,雅文輾轉找上了我。那時候的雅文是家庭主婦,生了一對雙胞胎的她,在婆婆、先生的「期待」下,放棄了原本高薪的工作,專心在家裡帶小孩。身為新手媽媽,沒有幫手,也沒人可訴說。帶孩子的過大壓力與失控感,和她以前在工作中的狀況很不一樣......
作者: Editor
一個做媳婦的最高境界──原來你也可以擁有不喜歡對方的權利,但不需用攻擊、貶損對方的方式與之抗衡,而仍能堅定的保有自我,自在的做自己。
作者: 姊妹淘
一講到男神,很多人的腦海肯定會浮現梁朝偉。論演技,梁朝偉是拔尖,論愛情,他與劉嘉玲攜手30年、歷經風雨仍堅守彼此,是演藝圈裡頭的銀色愛侶。許多人都稱讚梁朝偉專情,但他接受港媒訪問時卻表示,和劉嘉玲在一起能完整做自己,「她是一個可以平衡我的孤獨、高情商的女人。」
作者: 編輯部
父母很少承認自己的做法「極端」。你可能會問:「我只是在做自己分內的工作,只做對孩子最好的事情,怎麼可能會極端呢?」另一方面,你也可能承認:「我知道這種做法沒什麼效果,但我不知道還有什麼辦法。孩子做出了不當行為,我不能就這樣放過他。」
作者: 周品攸
常常我們都不知道該跟孩子聊什麼,總是他玩他的,大人做自己的事,或者一開口就是各種約束或經驗談。爸媽們,問問自己,到底了解孩子多少?其實跟孩子聊天沒那麼難,試著以他們的角度展開對話與討論,你會發現孩子不同的面貌喔!
作者: Editor
作者: Chen Belle
育兒與教養的壓力,常讓媽咪感到挫折、不開心,但當媽媽的就得面對這些情緒啊!這時更要讓自己快樂,不僅是為了孩子、老公,更為了自己!7個保持快樂心情的方式,讓妳揮別陰霾,做自己心情的主人喔!
作者: Viento。碧安朵’s博物館
艷寶的個性是「堅持做自己,凡事都想自己來」,一歲多開始堅持自己穿鞋子,堅持自己吃飯,隨著年紀越來越大,認知越來越好,想自己做的事情也越來越多。我一向是用耐心陪伴,等待她自己完成,只要是不趕時間的情況下,我都能從容以對。因為我知道,她喜歡完成後的成就感,喜歡我和狼爸對她露出讚許的笑容。不過,小妮子得失心重的症頭,從幼兒時期就表露無遺,所以她不喜歡猜拳,因為猜拳是無法自己控制輸贏的事情。
作者: 江睿毓
孩子、老公、自己,生活重心該怎麼配比?《媽媽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的作者黃淑文指出,當媽咪有這樣的苦惱時,你其實就是落入單向思考中之了。家,應該是一個整體,愛跟照顧在家裡是流動的,是雙向的而非單向,每個人都說出自己的需要,每個人都思考到別人的需要,把家當成一個整體,而不是某個人的責任,很多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作者: 小羊貝貝
我只想讓孩子和我在一起時,感到心安,小小年紀不用擔心媽媽會死掉,害怕媽媽不見,但願他日後想起童年時的母親,都是可愛的回憶,沒有太多的不堪。相較於太細膩的照顧,我認為更重要的事是教會他,一定要勇敢做自己,為自己負責,永遠給自己力量。
作者: 林靜莉
一向開朗樂觀、直爽的林可彤,總是勇敢做自己,當了媽咪後也找到人生新目標,她說:「有一種幸福,叫做當爸媽,可以陪伴小孩成長,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作者: 郁筱惠
就中醫觀點而言,「舌頭」乃是中醫師望診中,辨證診斷相當重要的參考指標!孕期的媽咪,平日也可透過自我觀察舌頭形質、色相等外觀,隨時調理平衡體內的寒涼、冷熱、虛實等症,作為打理孕期生活飲食及睡眠的一項依據。本篇特邀請知名女中醫博士教媽咪怎樣自我觀察,學做自己的中醫喔!
作者: 陳映潔
好的起步足以決定孩子的一生!在強調競爭、變動快速的社會,似是而非、道聽塗說的教養理論時時挑動父母的焦慮神經。於是,洪蘭老師決定透過發展心理學與大腦科學的研究成果,藉由《大腦科學的教養常識》一書導正父母的觀念,同時也提供更有效的教養方法!洪蘭老師說,其實成功的教育沒有什麼複雜的做法,教養孩子的初衷,在於培養一個有用的人,讓孩子勇於發揮天賦做自己,快樂的孩子自然會帶給你們和他自己更美好的明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