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親子天下
Emo文與sadfishing是什麼?現在的年輕人在社群發文表達「我emo了」,代表憂鬱、低落、不開心等負面情緒,爸媽必須警覺,那是一種求助訊號?還是只是跟流行?
作者: Ariel
皮克斯動畫<腦筋急轉彎>2015年一經上映就曾造成轟動,成為許多父母必給孩子看的動畫清單。2024年,皮克斯再次推出<腦筋急轉彎2>,由故事主人翁萊莉的大腦再次上演燒腦劇情。
作者: 妞新聞
孩子說:「我不要愛媽媽了!」絕對不是事實,只是孩子不懂得處理負面情緒!面對這些情況,媽媽不需要委屈自己滿足小孩,請記得,愛孩子前請先愛自己!
作者: 未來Family
愈來愈多父母重視情緒教育,但父母本身的情緒知識與能力,不一定正確到位。《未來Family》採訪多位專家,彙整出關於情緒教育與教養的五大迷思,以及孩子有負面情緒時父母常犯的六大NG說法。
作者: 邱明瑜
每日聽著新聞報導裡的確診人數、死亡案例,心情也跟著起伏不定,疫情的不確定因子,總讓人揪著一顆心,就擔心一個閃失自己也成了染疫者,四面八方接踵而來的訊息,工作家庭兩頭燒,是不是也讓你愈來愈焦慮及恐慌,根據研究指出有6種特質的人也較容易出現恐慌症候群,如果你也出現了疫情恐慌症時,其實是可以透過一些紓壓的方式來緩解自己的心情,避免陷入更多負面情緒中。
作者: Editor
負負得正,算數學的時候是這樣。但在現實生活中,你往心裡加一個負擔、再加一個負面情緒,心境上負上加負,得到的就是一個「慘」字。無論是悲傷加無奈、急躁加不安、怨恨加憤怒,還是冷漠加壓力山大……往上疊加,絕對是雪上加霜。
作者: 妞新聞
孩子其實都能敏銳發覺父母的情緒起伏,如果你不表達出來、強裝沒事,他們就會默默地認為是自己的錯,你也沒機會跟他們解釋、安撫;但如果你有表現出你的負面情緒,並展現出『正確的處理方法』時,對孩子就會是正向的教育機會。
作者: 實習編輯郭星佑
因應居家防疫措施,一家人長時間被「關」在家,家長除了忙工作又要盯孩子課業進度現在又接續放暑假,很容易產生負面情緒,難免爆發親子衝突,發生家庭暴力的風險增加。而調查顯示媽媽的壓力大於爸爸,在疫情風暴之下,爸媽該如何幫助自己減壓?
作者: 李怡萱
情緒在人體中並不是一種感覺,而是經由大腦作用而產生的知覺反應。因此當孩子處於耍賴、賭氣⋯⋯等負面情緒反應時,爸媽先別急著懲罰孩子的行為,我們應當透過腦科學的理解,正確引導。
作者: Angela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提出警告,指2020年憂鬱症將成人類第2級殺手,僅次於癌症,對健康生活影響甚深。產後媽咪因生理、心理等因素交互作用,加上照顧嬰兒的龐大壓力,輕微者可能出現產後情緒低落,嚴重時惡化為產後抑鬱症或產後精神病,不容輕忽。
作者: 周品攸
妳不一定要當一個完美的母親與妻子,有很多時候,都是自己在為難自己,尤其當一位職場媽媽,又要工作,又得顧家庭,在各種分身乏術的情況下,相信媽媽們都經歷過內疚與壓力的負面情緒。
作者: 橘希
在和護理師的聊天過程中,我看見了父母是如何影響一個孩子,讓她害怕婚姻也害怕有小孩。試想,從小面對著應該最愛自己的媽媽,對自己說,不該生下,應該要掐死的這段話,心裡是該怎麼承受?而孩子面對著父母的爭吵,這不是卡通不是電視劇,是真實的在生活上演,孩子也承受著這氛圍與承受著媽媽的負面情緒。
作者: 琦琦
回想起自己的育兒過程,當孩子陷入負面情緒時,就像是個溺水的人,我出手想相救,他耳朵卻是關閉的,什麼安慰都聽不到,而我自己也跟著不斷不斷向下沉。
作者: L媽
當孩子犯錯,若需要承擔父母的責備及負面情緒,孩子便會害怕犯錯,他們不敢主動探索、沒有自信。孩子所感受到的是父母有條件的愛「我要夠好父母才會愛我」,「我犯錯就不被愛、接納」,這樣的成長環境好嗎?
作者: editor
二寶誕生前,大寶獨享爸媽的全心照顧和親友的陪伴關愛,可是在弟弟妹妹來報到後,大寶卻覺得自己的小世界突然變了調,甚至開始以搗蛋、欺負弟妹、事事要人幫忙,來表達心中的負面情緒以及對關心的渴求。眼見孩子們的小戰爭一觸即發,聰明的爸媽還能提前做好哪些準備,巧妙預防老大情結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