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Hello醫師 醫學審稿:陳琳臻營養師 | 文:于承宇
根據衛福部 2015-201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8 歲以上國人有 25.06% 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則是 21.76%,平均來看,每五個成人裡面就有一位有高血壓,而高血壓和高血脂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人都能著手改善健康的保健管道。而在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飲食選擇中,堅果可能蘊藏著更多令你意想不到的好處。
作者: 早安健康編輯部
隨著時代進步,人們生活習慣也大幅度翻轉。生活趨於靜態,加上吃得多卻不一定吃得對,營養不均衡引發肥胖、多種慢性病包括三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罹患率上升。
作者: 早安健康編輯部
台灣洗腎密度世界第一,其中有四成病患因糖尿病控制不佳引發。高血糖導致糖尿病後,得到癌症機率比一般人高 2 倍、腦中風機率高 3 倍, 心臟血管疾病高出 2 至 4 倍,65%的糖尿病患主要死因為心血管疾病或腦中風。事實上,一旦確診糖尿病,下列這些疾病或症狀可能終身陪伴著你,全身上下既無所不在,又不易照顧。
作者: 陳萱蘋
躲也躲不掉的空氣汙染似乎是越來越嚴重了,本文先帶領爸比媽咪瞭解空汙對於全家人,尤其是孕媽咪及寶寶的影響,再請婦產科醫師給予專業建議,讓你我一起對抗空汙吧!
作者: 周品攸
懷孕後,常聽到人家說「一人吃兩人補」,為了寶寶的營養,吃得越多越好嗎?其實這個說法已經過時了!小心孕期胖太多,未來孩子容易有心血管代謝疾病。
作者: 林禹宏
睡眠不足不但影響生活品質,還會影響身體健康,包括肥胖、心血管疾病等。2018年3月在美國生殖醫學會期刊(Fertility and Sterility)有一項研究發現,男人睡眠不足也會影響受孕能力。
作者: 林禹宏
孕婦多少都聽過不飽和脂肪酸對胎兒的好處,例如幫助胎兒的腦部和視網膜發育;不飽和脂肪酸也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2018年1月在頂尖的歐洲生殖醫學會期刊(Human Reproduction)有一項哈佛大學的研究發現,不飽和脂肪酸也會幫助懷孕。
作者: 林禹宏
越來越多研究發現糖有害健康,包括心血管疾病。2017年美國生殖醫學會期刊(Fertility and Sterility)有一項哈佛大學的研究發現,喝含糖汽水還會影響受孕能力。
作者: 陳萱蘋
一直以來,心血管疾病被視為是男人的疾病,然而有許多文獻指出,女性缺乏警覺心是罹患心血管疾病最大的風險因素,提醒媽咪無論是懷孕階段還是將來的更年期不要忽視來自身體的警訊!更重要的是從現在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就不怕心血管疾病的威脅了!
作者: 孫語霙
作者: 黃碧桃
剖腹產是胎兒或母親在生產時有危險,常採用的生產方式。在大部分已開發的國家中,約20%~30%的新生兒是以剖腹產來到人間。以往有研究報告,剖腹產出生的兒童,較易患自體免疫疾病如氣喘,過敏及第一型糖尿病等。也有報告指出,較易引起兒童期肥胖,甚至可能合併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在去年12月兒科醫學雜誌(J Pediatr 2016;179:111-7),荷蘭烏特勒大學的凱撒健康科學中心,普爾曼碩士等報告他們研究1996年至1997年間,出生的2,641位兒童,在4、8、12及16歲時測量身高體重及在12、16歲時測量的血壓與其出生時生產方式的關係。
作者: 林禹宏
大約5%的孕婦在懷孕中會發生高血壓(血壓大於140/90)或妊娠毒血症(高血壓合併蛋白尿或水腫),不僅會影響到孕婦的許多器官,也會影響胎兒發育,甚至造成死亡。雖然妊娠高血壓在生產完就會恢復,不過有些研究發現這些產婦將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也比較高,2016年8月的美國婦產科醫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上有一項研究發現妊娠高血壓的孕婦將來死亡率也比較高。
作者: 林禹宏
大約有10%的孕婦會發生妊娠高血壓,甚至嚴重到變成妊娠毒血症(指妊娠高血壓合併有蛋白尿,會增加孕婦和胎兒的併發症,甚至死亡)。雖然懷孕中發生的高血壓在產後就會逐漸恢復正常,但是2016年在美國婦產科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有一項研究發現,妊娠高血壓的婦女將來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較高。
作者: 劉亞玫 醫師
台灣四季不明顯。一到冬天,氣溫就會突然驟降,人體常會因為氣候的快速變化,而產生哪些不舒服的症狀?平日該如何保養自己及家人的身體,讓全家都能健康的度過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