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孫仁序、江睿毓
經過辛苦的孕期,終於和可愛的寶貝見面了!當媽咪們將注意力集中在照顧孩子身上時,也不該忽略了產後1個月重要的身體恢復黃金期,包括傷口、身材甚至是心理層面,都是媽咪們應該注意的重點。
作者: 戴筠
面對生產,媽咪們總有數不清的問題。生產前可以吃東西嗎?聽說爬樓梯會生的比較快?寶寶卡在產道出不來怎麼辦?什麼情況會「吃全餐」?我們請來產房資深醫師,為媽咪們解答11個生產常見問題。
作者: 戴筠
菜鳥爸媽一聽到寶寶哭多半會心慌慌,內心開始上演小劇場:「會不會是肚子餓?但半小時前才喝過奶…還是拉便便呢?但尿布聞起來不臭…該不會是不舒服?但量體溫沒有發燒,身上也沒有傷口…」寶寶哭泣原因百百種,沒經驗的父母通常很難判斷原因。本文教妳聽懂寶寶不同形態的哭聲,讓妳帶孩子更輕鬆!
作者: 戴筠
日前國外發生醫師在做剖腹產術手時誤傷胎兒頭皮的烏龍事件,讓人重新思考剖腹產的潛在風險。妳知道除了傷口復原慢、容易大出血,剖腹產還可能增加寶寶呼吸窘迫的機率,甚至讓下一胎不容易受孕?在風險之外,網路討論區常說的「剖腹產陰道才不會鬆弛」、「剖腹產寶寶頭型比較漂亮」其實都是迷思?
作者: 周品攸
不孕夫妻有福了!臺北榮總與臺大醫院聯合研究有了新突破,發現間質幹細胞可以增加胚胎著床率,是人工生殖技術的一大進步,可望能降低臺灣少子化的問題,幫助想生育的夫婦圓夢,有效提高生育率。
作者: 陳萱蘋
許多過來人媽咪表示寶寶打完卡介苗感覺不舒服、大哭大鬧;約莫一個月後傷口結痂,寶寶感覺到癢癢的而想要抓,再加上卡介苗可能併發骨髓炎,因此新手媽咪十分擔心帶寶寶施打卡介苗…
作者: Angela
「一次剖腹生產、終生都得剖腹生產?」、「剖腹生產比自然產更安全?」、「醫師,我的剖腹傷口紅又腫,是出了什麼狀況嗎?」根據統計,國內每3名產婦就有1人是採剖腹產,然而有關術後傷口照顧,網路上眾說紛紜,究竟該留意哪些細節才能避免傷口化膿、裂開,盡量不留下醜陋疤痕?聽聽專家的正確做法。
作者: 林嬪嬙
媽咪生產後,除了要觀察傷口的恢復之外,也要留意惡露的排出情形。到底什麼是惡露?產後惡露是否有分階段?該如何判斷是惡露或大出血?如果腹痛,是正常的嗎?媽咪又該如何做好自我照護,要注意哪些事項呢?
作者: 皮皮醫生
荳荳是個活潑好動的小網美,網路上的照片總是可愛到讓人融化,幾天前追蝴蝶時把臉跌傷了,讓媽媽好心疼,擔心臉上傷口會留疤?其實受傷當下多少就決定了傷口是否留疤。傷口太深、皮膚張力強、關節活動處都會影響癒合。該如何預防疤痕呢?以下一一跟大家介紹傷口照護的基本知識。
作者: 林嬪嬙
媽咪不管是採自然產或剖腹產,生產後一定要回診接受檢查,包括傷口、子宮復舊及骨盆、乳房檢查、血壓血糖檢測等,有任何異常才能及早處置,以免日後留下後遺症,而在月子期間,媽咪也要自我警覺,建立良好生活型態,有任何不適要及時就醫。
作者: 郁筱惠、曾鈺閔
寶寶生病及受傷,最教媽咪緊張擔憂!當有不慎破皮輕傷時,媽咪該怎麼緊急處理寶寶的傷口呢?消毒時該注意哪些細節?細心的媽咪,該怎麼準備家庭專用的急救箱呢?且讓我們請教專業藥師,教您詳列寶寶的醫藥箱清單。
作者: 湯佳珮
懷孕、生產是女人一生中的大事。在華人的觀念中,產後媽咪們需要好好坐月子來使身體恢復健康。產後究竟應該如何補,才能補得健康,又不會補過頭?近年來隨著健康與環保意識抬頭,吃素的人愈來愈多,如果媽咪吃素,該怎麼坐月子?如何護理產後的傷口?該注意哪些事情?
作者: 林禹宏
準備自然生產的產婦最怕生到後來生不出來才剖腹產,俗稱「吃全餐」。因為生產前後都痛過,等於痛兩次。等到第二產程(子宮頸全開到胎兒出生的時間)才剖腹生產不僅讓孕婦受罪,還會增加一些併發症,例如傷口感染、子宮裂傷、產後大出血等。2017年7月的美國婦產科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有一項研究發現,還會增加下一胎早產的機會。
作者: 林禹宏
在台灣,剖腹產後都會在傷口上蓋上無菌的敷料一到二週,才讓產婦洗澡,目的是避免傷口感染。其實人體的免疫系統就可以預防傷口的感染,24到48小時表皮就會形成防水的保護層,就可以直接碰水。用敷料蓋在傷口,滲出的組織液和血水反而容易滋生細菌。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在1999年公佈的指引是乾淨的傷口用無菌敷料覆蓋24~48小時,2016年9月在美國婦產料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有一項研究發現覆蓋6個小時就可以洗澡了。這項研究是在2013到2015年間將接受剖腹產的產婦隨機分成兩組,一組如往常在24小時將敷料拿掉,另一組則在6個小時就拿掉,然後產婦可以正常洗澡,不必換藥,3到4天就出院。結果兩組產婦傷口感染的比例分別是3.75%(6/180)、和5%(8/160),並沒有統計上的差異;而6小時就洗澡的產婦滿意度比較高(分別是56.9%和75.6%)。
作者: 許家寧
辛苦懷胎十月,寶寶終於順利呱呱落地,但媽咪還不能掉以輕心,無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都會在身上留下程度不一的傷口。為了盡快養好精神與寶寶作伴,媽咪得好好替自己的傷口做好清潔與照護,才能重拾過往的好元氣。
作者: 湯佳珮
本期特別企劃大範圍涵蓋孕前(懷孕前的準備)、孕期(懷孕三階段的生活提醒)、產後(產後的傷口護理與恢復),一次補充全方位知識,三位醫師皆提出實用的生活建議與常見疑問。無論是想懷孕的女性、孕媽咪或是產後媽咪,都不能錯過這篇文章喔!
作者: 戴筠
在歷經一場浴血奮戰後,辛苦的媽咪終於攻上灘頭堡,順利「卸貨」。這也代表9個月的長征到此告一段落,隨即開始進入42天的產後恢復期。媽咪在這段期間除了調適身體,還要學習照顧寶寶、哺乳,身心壓力不可謂不大。本文從傷口狀態、子宮狀態、惡露排放、泌乳、飲食、清潔、排泄、心理狀況等不同層面深入分析產後恢復的進程、可能出現的問題與解決之道。
作者: 不犀利人妻
孕婦運動好處多! 部落客→不犀利人妻要來教大家三招簡單的孕婦瑜珈,不但有效紓緩了孕期不適, 對於生產&產後傷口癒合也是會有幫助唷!
作者: 湯佳珮
與腹中心肝寶貝見面的日子快到了,在滿懷期待的同時,妳的生產方式決定了嗎?適合別人的生產方式,其實不一定適合自己。為了仍然在猶豫不決的準媽咪,本期雜誌的特別企劃邀請了三位資深的婦產科醫師,深入淺出地全方位剖析自然產與剖腹產的特點與注意事項,文末並附上比較表格,讓妳充分了解兩種生產方式的優缺點與產前、產後常見問題,心中不再抱持疑惑。祝各位準媽咪生產順利!
作者: 顏宏融 醫師
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皮膚又紅又癢、熱熱燙燙的、還有皮屑與疤痕、甚至傷口不斷流湯流水…,看了好心疼啊!除了西醫的藥物治療之外,中醫師爸爸顏宏融要教您如何以外敷中藥與藥浴等方式對抗異位性皮膚炎!讓寶貝不再受異位性皮膚炎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