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戴筠
不少父母因為孩子老是調皮搗蛋、靜不下來而懷疑孩子有過動的傾向。2、3歲的幼兒可能出現過動的症狀嗎?如何判斷孩子的表現是正常或異常,及早發現、即時治療呢?
作者: 周品攸
家長當心,孩子鼾聲如雷很可能是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一名7歲男童打鼾聲大,且常尿床,更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有點過動傾向,就醫後發現顎扁桃體肥大,診斷為「小兒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
作者: 戴筠
你去過國立台灣美術館(以下簡稱國美館)嗎?你知道國美館在藝術展覽空間之外,還特別為0~12歲的孩子打造專屬兒童區嗎?在這裡,孩子可以透過動手做、說故事、拼圖、數位互動等遊戲進行各式各樣的美感體驗。「藝術」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名詞,而是可以實際創作、探索的動詞。想發掘孩子小小藝術家的另一面?趁著連假帶孩子到國美館走走吧!
作者: 戴筠
隨著寶寶一天天長大,爸爸媽媽也會面臨各式各樣的教養難題。有的孩子很怕生,一與父母分離就哇哇大哭;有的孩子則是無法安靜下來,無時無刻都像小火箭衝來衝去。爸媽教養難題該如何解呢?
作者: 林靜莉
國民健康署打算全面禁止含糖飲料進入校園,希望能降低孩童肥胖的機率,足見政府對學童健康的重視,究竟「糖」對身體會產生哪些危害?針對0~5歲的小小孩,家長又應該如何教導孩子如何正確選擇食物、均衡飲食呢?以下邀請營養師為您解答。
作者: 黃偉俐 院長
我還記得小學的時候,班上有兩名同學老是被處罰,他們也不是真的壞小孩,就是不交功課,不聽風紀股長的話,排隊時不守規矩,要是叫他們去搬便當、抬水,他們反而很高興。成為精神科醫師之後自然明白他們應該是過動兒,那時要是有藥吃,好好治療,或許現在同學會還可以看到他們來參加。
作者: 祁孝鈞
隨著國人生活水準提升、飲食日漸西化的結果,除了成年人體重過重的比率逐漸上升,在門診也常看到體重過重這些「肉肉的」孩子。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終止兒童肥胖委員會指出, 全球過重或肥胖嬰幼兒 (0 至 5 歲 ) 人口,從 1990 年的 3,200 萬人增加到 2016 年的 4,100 萬人。而我國2017年依據教育部學童體位資料顯示,國小學童肥胖比率也高達 14.6% ( 男童 17.0%、女童 12.0%) ;而國中生肥胖比率更有 16.9% ( 男生 20.0%、女生 13.4%)。
作者: 編輯部
您家寶貝坐不住、注意力不足、個性急、愛發脾氣嗎?究竟是活潑好動還是過動呢?台灣有許多兒童罹患「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大家都叫他們是「過動兒」,但其實這是錯誤的稱呼!而且有太多人不知道ADHD,甚至誤解了ADHD,造成只有15%的孩子接受正確而有效的治療;其餘85%的ADHD孩童都面臨了不公平的對待、陷入日後行為偏差的風險!因此讓我們從認識ADHD做起。
作者: 陳俊宇
大陳老師我家的孩子是不是跳跳虎阿?!孩子是過動還是好動?孩子專注力多久才足夠?大陳老師在臨床上衛教時,時常聽到父母親們憂心忡忡的問:「明明我家的孩子在玩積木時可以很專心,但在學校老師一直說他靜不下來,真的很讓我困擾,我家的孩子到底有沒有問題啊?」
作者: 黑眼圈奶爸
父母必讀的兒童甜食注意事項:因為過多的糖份、熱量,會儲存變成脂肪,除了兒童肥胖、蛀牙問題外,甜食有什麼影響?影響生長激素‼️色素還會引起過動症‼️一杯多多綠超標3倍
作者: 陳萱蘋
ADHD的孩子就像是一台煞車失靈的汽車,若不及早介入協助,任由橫衝直撞,就有可能產生嚴重後果。然而,網路上卻流傳著千奇百怪的錯誤訊息,導致爸媽有所懷疑與猶豫,孩子因而錯失黃金治療期。本文章邀請專業醫師針對常見的5大迷思逐一解說,讓爸媽看清楚ADHD!
作者: 阿包醫生
在網路世界中,太多似是而非的資訊或是農場文,還有許多媽媽社團可開放提問,阿包醫生的粉絲團也常收到詢問的私訊,最常見的提問是:「孩子發生某種狀況,需要看醫生嗎?」。爸媽猶豫是否送醫,有可能是心急擔心孩子的身體狀況、或是求方便想趕快獲得協助、少部分可能擔心浪費醫療資源…在此整理一下,孩子有哪些狀況時需要立即就醫!
作者: 吳四維
注意力缺失過動症(以下簡稱ADHD)是一種神經發展遲緩的問題,也就是大腦發展不成熟的現象,造成的原因目前並不是很清楚,目前發現與多種的基因有關,有很高的家族遺傳性,常合併其他的精神疾病如自閉症、妥瑞氏症、品行問題、情緒障礙等。
作者: 吳四維
作者: 吳四維
曾有家長在孩子接受發展遲緩聯合評估後,對於醫師懷疑他的孩子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症(以下簡稱ADHD)感到憤怒,無法接受醫師僅根據老師陳述或量表就說小孩有ADHD。
作者: 吳四維
在門診經常聽見家長們描述自己的小孩,很膽小、不敢上廁所、怕鬼、太內向、人多的場合總是躲在一旁…,其實這些大多都是孩子天生的氣質,通常只要假以時日,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與鼓勵,多數孩子都能夠順利度過;但是在某些情形下若孩子本身有疾病如過動症、自閉症與智能障礙,或家庭的教養出了問題,可能導致小孩無法調適自己身體與心靈,而出現所謂的情緒障礙。
作者: 吳四維
注意力缺失過動症(以下簡稱ADHD)是一種腦部神經發展不成熟的疾病,症狀主要以注意力功能不良(容易分心、遺忘與生活管理差)與衝動控制不佳(缺乏耐心、坐不住與控制不住行為)來表現,若未經治療常嚴重且長期影響小孩未來的學習成就、人際關係與人格發展。患者通常自學齡前就開始現症狀,且有40%的患者症狀會持續到成人,儘早提供其療育與治療對ADHD小孩未來的發展相當重要。
作者: 戴筠
「小美,媽媽下班回家很累,妳可不可以不要再吵了!」「奇奇,你再繼續叫下去小心我揍你!」如果做一個小孩討厭行為排行榜,「尖叫」肯定名列前茅。寶貝尖叫到底是無理取鬧還是有跡可循?安撫瘋狂尖叫的寶貝有什麼秘訣?寶貝持續尖叫有可能是語言發展遲緩、自閉症或過動症?
作者: 陳映潔
溝通是人類基本的生存能力,也是所有學習的基礎技能。不擅溝通的孩子無法適時地表達感受,因而常使自己的需求無法被滿足;另一方面,他們也難以透過適當的交流來了解他人的想法及需要,造成融入團體時的障礙。學齡前的孩子在溝通上,最容易出現哪些NG狀況,需要爸比媽咪的提醒與指導呢?有哪些先天或後天的因素,容易影響孩子發展溝通能力?爸比媽咪如何引導孩子成為「高EQ」的小小溝通高手呢?
作者: 編輯部
早產?有什麼關係嗎?當然大有關係!早產兒是發展遲緩的高危險群,可能會出現認知或動作發展落後、行為問題、注意力不集中、過動、學習與生活適應障礙!那怎麼辦呢?「早產兒追蹤」及「早期療育」是最重要的,而且越早開始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