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葉俊亞 簡彣如
「家裡弟弟3歲,洗澡都說幾早,是構音異常嗎?」相信一定有不少家長有這樣的疑問?在幼兒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常聽到小朋友都把蛋糕講成蛋刀,姑姑說成嘟嘟,小孩很多音都講不清楚,好像其實也還蠻可愛的也就沒注意語言發展的進度,語言的學習其實是有個里程碑可評量的,家長不妨留意小孩的語言狀況,以便隨時矯正治療。
作者:李佳蕙
「現在全民瘋斷食,看起來都很有效果,但我卻是越來越胖!?」你是否也是這樣呢?就讓李佳蕙營養師告訴您斷食的原理,別再相信躺著就能瘦的天方夜譚!
作者:許育禎
孩童網路成癮、電玩成癮、手機成癮的情況越來越普遍了,這種現象就跟某些大人們抽菸、喝酒、賭博、吸食毒品、性氾濫一樣,難以戒掉。為甚麼很難戒?這跟我們腦部的一種腦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有關。
作者:陳思庭
被寶寶咬乳頭感覺是非常疼痛的,使媽媽在整個餵奶的過程中會非常緊張害怕,怕寶寶是否會再咬乳頭,而無法放鬆的享受餵母乳。其實,通常這樣的情況寶寶並不需要離奶。您需釐清寶寶咬乳頭的原因給予正確的資訊及協助。
作者:護理師CC
鋅的補充在孕期中是很重要的!為何這麼說呢?因為據國外文獻研究指出,懷孕期間母體血中鋅濃度太低可能會增加早產的風險。以下就讓本人一起跟孕媽咪來關心補鋅的重要性!
作者:陳思庭
物理治療師與通乳師最大的差異性在於,我們是國家認證的醫護人員。通乳師並不具醫護專業背景,而物理治療師是受過國家正規教育,並完成臨床一年實習,最後還得通過國家高等考試,才能稱獲得物理治療師的證照。不管是解剖生理,肌肉走向,軟組織處置,淋巴引流等等,這些都是經過國家的認證,因此在處理乳房組織時,我們的專業是有國家背書的。
作者:護理師CC
之前在孕期諮詢的時候,很多媽咪到孕後期無法去分辨真假宮縮,常常會詢問我:「護理師我有這樣的症狀是不是要去生了!?」或者是詢問「這樣是真的陣痛嗎?」、「若有悶悶痛痛是要生了嗎?」、「有落紅沒有陣痛是不是該去醫院待產呢?」等等一堆問題。這次CC統整真假宮縮圖,讓新手孕媽咪秒懂真假宮縮得分辨及判斷,讓媽咪即時正確判斷真假陣痛掌握入院時機。
作者:陳思庭
常常耳聞有些說法:「什麼!肚子懷二寶了?!那你要趕緊斷母奶!不然可能會流產!」。有這種想法的人,可能對於母乳育兒沒有正確的認知!經國際母乳學會(La Leche League International)許多的研究調查,流產與哺乳並無絕對因果關係。通常會有這種混淆,其實是沒搞清楚懷孕期間哺乳需要注意的事情是什麼;如果有了解,並學會觀察異狀,當然是可以持續哺乳的!
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組組長 所有專家列表
專長
視覺專注力、職能治療
學經歷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台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 經歷: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醫學科職能治療師、彰化縣職能治療師公會第一、二屆理事長、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彰化縣身心障礙鑑定委員會委員
作者:陳宜男
寶寶在學齡前的階段最重要的事,除了遊戲和學習以外,不外乎就是生活自理技能的培養。許多研究顯示,及早培養生活自理的獨立性對於寶寶將帶來許多正向的效果,例如進入幼兒園後可以減少分離焦慮、在團體生活中容易建立自信心與具有責任感等,也能減少幼兒園老師的負擔。
作者:陳宜男
治療室來了一個疑似自閉症的孩子,已經超過3歲的他沒有任何的口語表達能力,僅能理解簡單的口語指令(例如再見、給、放等),情緒經常都處於高張的狀態,尤其是給予他的活動不如他意時會更加躁動。
作者:陳宜男
手部精細動作對於人類而言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無論是在日常生活、工作或是休閒娛樂。您不妨可以試著想像,如果將雙手的指頭用繃帶包起來(像多啦A夢的手)過一天的生活,會有哪些事情不方便?又會帶來什麼樣的困擾?我想,光是早上起床後,掀開被子、打開廁所的門、脫褲子上廁所、刷牙洗臉等一天開始且最熟悉、簡單不過的活動,都會遭遇非常大的困難吧!
作者:陳宜男
寶寶在1歲之前,因尚未具備穩定的口語表達能力,因此大多以肢體動作或聲音來表達需求和想法,例如3個月時,寶寶能將頭轉向聲音來源處,並利用簡單的動作來表示開心(如揮手、踢腿等)。7~12個月時,寶寶對身體部位(如肢體、五官)的理解能力與聽理解能力逐漸提升,也喜歡模仿大人做出一些簡單的動作,寶寶逐漸可以配合大人的指令執行簡單動作,例如: 1. 以肢體動作來表示社交禮儀,如聽到「再見!」就會揮手再見等。 2. 以肢體動作進行簡單的溝通,如用手指著想要的物品、揮揮手表示不要等。 3. 吃點心時,寶寶可以配合大人「嘴巴打開!」等指令將嘴巴打開。
作者:陳宜男
最近幾場嬰幼兒發展講座,幾乎每場都有家長在課後詢問我關於寶寶吃手指頭的問題。「寶寶喜歡吃手指頭怎麼辦?」「吃手指頭是壞習慣嗎?」「怎麼做才能戒掉寶寶吃手指頭的習慣呢?」
作者:陳宜男
每到餐廳用餐總是不難發現孩子與手機形影不離的畫面,猶如手機才是他們的親生父母一般,這也難怪有人會說現代有三種代理父母「祖父母、安親班和3C產品」,甚至有些孩子與3C產品之間的情感連結更勝過於親生父母呢!
作者:陳宜男
人類的生命從水中展開了序曲,而水在人們呱呱落地後繼續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舉凡日常飲水、清潔身體、清理環境,甚至孕育萬物來促成人類生命的延續。除此之外,水中也是人們最喜愛的遊戲、運動環境之一,寶寶也不例外。
作者:陳宜男
「我不要玩溜滑梯!我不要玩盪鞦韆!我都不要!好可怕!」 「其他小朋友都喜歡飛高高,怎麼我們家的寶貝卻不喜歡呢?」 「媽媽抱抱!媽媽牽牽!這個洞洞我跨不過去。」 上一期我們從感覺統合的角度分析寶寶「前庭功能失調」的相關問題。 這一期,我們將來分享如何培養寶寶的「前庭覺」。
作者:陳宜男
打從在媽媽的肚子裡,寶寶的觸覺系統就已經開始發展(約莫32週),也是最早發展的感覺系統之一,同時也是人體最廣泛也影響最大的系統,而觸覺最主要的感覺受器即是「皮膚」。
作者:陳宜男
(2020-11-26更新)帶給寶寶歡樂與愉悅,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習、培養人際關係和促進感覺統合發展。臨床上,職能治療師經常將遊戲融入治療課程之中,一方面可以提升小朋友參與的動機,一方面也比較容易跟小朋友建立良好的關係。
作者:陳宜男
根據研究統計,3至6歲的孩子中,有將近45%的孩子足部呈現扁平現象,不過可能會隨著年齡增長、腿部活動量增加,使得足部肌肉群日漸茁壯,足弓便逐漸形成。然而,「扁平足」還是會伴隨著將進15%~20%的孩子至成年。扁平足對於孩子的影響可能包括:體能與運動表現較差、走路時足部不適或疼痛感,嚴重將可能影響到膝蓋、骨盆甚至是脊椎的健康。為了維持足部的健康,無論是否為扁平足的高危險群或已確診扁平足的小朋友,「足部運動」不容小覷,且刻不容緩!
作者:陳宜男
在我的兒時回憶裡,有幾件有趣的事深深烙印在我的腦還裡,其中之一就是「玩樂高積木」的美好回憶(其他還包括打棒球、抓蚱蜢等)。積木對於孩子而言,具有不可抗拒的魔力,甚至連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您都難以招架。玩積木的好處多多,包括認知能力、專注力、手眼協調能力、人際互動、想像力與創造力等,甚至也有研究指出透過積木為媒介可以誘發與促進口語能力。
作者:陳宜男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調查顯示,將近71%的兒童每週在學校以外的運動時間不足2個小時,甚至有將近50%不足1個小時,加上行政院衛生署所公告的標準,更發現3~5歲兒童過重的比率高達23.9%,兒童的運動習慣不佳可能是導致兒童肥胖的主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