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翌捷
近年來,國內早產兒照護的品質隨著新生兒加護病房的設立、專業照護能力的提升,以及全民健保的施行有著顯著之進步。出生體重小於 1500 公克以下嬰兒的存活率,已由過去的 60% 大幅上升至近年的 80% 以上。與歐美先進國家相比毫不遜色。儘管胎兒早產絕非父母所願,但仍請父母收拾心情。只要依照醫師囑咐,定期回診追蹤檢查,心肝寶貝的未來絕對精采可期。
作者:蔡禎櫻
俗稱的「暴牙」在嘴巴張開時,明顯看得到牙齒向外突出,除了外觀不佳,容易影響兒童的自信,暴牙也連帶影響咬合、顏面骨發育等問題,除此之外,較為嚴重的暴牙,下排牙齒容易咬到上排牙床的牙肉,導致牙肉受傷、發炎。
作者:周佳謙
國人乳癌發生率雖然比美國低,但發生率卻較年經,建議一般婦女35~40歲間應作一次乳房超音波等基本檢查,41歲後應加強定期檢查,才能預防乳癌或及早做治療。
作者:曾翌捷
隨著減痛分娩(硬脊膜外腔麻醉)技術的普及,國人待產時接受減痛分娩的比例也逐年增加。然而,雖然減痛分娩被認為安全又有效,有些潛在風險仍然值得孕產婦多加注意。
作者:阿包醫生
益生菌在近幾年擁有龐大商機,是因為陸續不少研究發現,補充好菌可能可以改善甚至治療許多疾病!世界衛生組織對於益生菌的定義是「在適當劑量下能為宿主帶來健康效益的活體微生物」。
作者:曾郁文
乳癌無論是在全世界或是台灣皆為女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一位,所幸癌症醫學的進步,乳癌若是初期就被發現,經適當的治療後治癒率有 60%~90%。但是有很多乳癌患者,在接受藥物治療後,常會出現類似更年期「陰道萎縮症」的症狀,伴隨陰道乾澀、性行為疼痛、頻尿,以及尿失禁等困擾。
作者:黑眼圈奶爸
兒童大多數是因為感染了皰疹性齒齦炎後, 口水充滿了病毒,吃手指之後,感染進入手指上,就像大人的臭嘴角(皰疹性嘴唇炎),會偶爾反覆出現,尤其是在抵抗力下降的時候,會癢又痛。
作者:阿包醫生
市面上多達 39 種特殊口味的電子菸含有丁二酮(又稱雙乙醯),這種物質讓電子菸抽起來有香香的奶油、焦糖味,但可能引致俗稱「爆米花肺」的「阻塞性細支氣管炎」或其他嚴重肺部疾病。
作者:尹長生
在子宮沒有疤痕或曾經接受過肌瘤切除手術,而卻是在待產時竟然意外的破裂,是非常罕見的併發症!大約是2萬到10萬人有一人發生,就是因為太少見了,以致於難以診斷,更難以被病家接受。
作者:陳俊仁
今年調查發現有兩種帶抗藥性基因的黴漿菌在流傳,約七成病患對治療用抗生素「紅黴素」出現抗藥性,所以用紅黴素治療效果不佳,需要使用到後線的抗生素,而且今年重症的病患也增加,可能會進入大流行期,家長要多注意。
作者:黑眼圈奶爸
最近看到媽媽社團上面有一篇貼文,討論好丈夫/好爸爸的一些特質,看到這篇文章,特別有感而發:育兒真的是要一起承擔的重要責任,但也要請多給身邊的另一半一些學習機會,雖然剛開始可能做得不夠好,但是多給機會另一半成長,總是慢慢會看到成果的。
作者:湯國廷
有些家長誤認為打疫苗會降低小孩的免疫力,事實上,接種疫苗,乃是藉著將整個或部分的細菌或病毒或其產物,把有害的部分除去,只留下有用的部分製成疫苗,刺激接種者的免疫系統,使接種者自己能產生危險性低卻類似自染感染的免疫反應,也就是產生保護力(主動免疫)。 不可否認的,預防重於治療。尤其對於傳染病,注射疫苗是抵抗傳染病最好的方法。
作者:湯國廷
小孩並非大人的縮影,18歲前的兒童與青少年,發病症狀與治療方式與大人有所差異,而且許多疾病是只有小孩才會得。只有兒科專科醫師才是經過足夠的兒科三年專業札實訓練。相較於其他科,兒科醫師對於小兒疾病全身性的評估更勝一籌。
作者:湯國廷
根據研究,學齡前(小學前)肥胖的孩童,其中26~41%長大後仍然肥胖;學齡時期肥胖兒童,42~63%會轉為成年肥胖;肥胖青少年晉升為肥胖成人的比例則高達三分之二。
關鍵字: 肥胖 、 兒童及青少年生長身體質量指數 、 BMI
作者:湯國廷
幾乎所有的小孩都是跌跌撞撞到大。從4到6個月大開始,可能第一次知道寶寶會翻身是發現他已經在床底下;7到9個月大會坐時,父母以為寶寶可以坐得穩,一不留意他就往旁或後傾倒;1歲剛會走路,搖搖晃晃,一不小心,不是往前就是往後撲倒;更不用說,2歲時爬上爬下,不知天高地厚,沒有懼高症,很容易從椅子或沙發上摔下來。
作者:湯國廷
沒錯!大便的軟硬程度遠比次數重要。一個每天解羊大便且偶爾帶有血便的寶寶,比起另一個三天大一次量多且軟便的寶寶更需要家長的關注。也就是說,如果每次排便都很困難,解出的大便又粗又硬,或者因此而造成肛裂,即使每天都有排便,也應視為便秘來處理。
作者:湯國廷
在營養衛教門診當中,父母關心的不外乎寶寶吃得太少、體重增加得不如預期、偏挑食會不會造成營養不均衡等。所以,只要寶寶肯吃,父母不惜用盡各種方法,不管來軟的或是來硬的,甚至仿效老萊子娛親(只是這回對象是自己寶寶)。但有些方法可能第一次有效,久了就失效,甚至造成反效果,看到飯端出來就跑給父母追或緊閉雙唇。
作者:湯國廷
隨著大環境的改變,過敏的寶寶越來越多,根據統計,若父母雙方沒有過敏,生下的寶寶中有5~15%會有過敏體質;若父母有一方有過敏體質,生下來的寶寶則有20~40%機率會有過敏體質;若父母雙方都有過敏體質,生下的寶寶過敏的機會則大增到40~80%。
作者:湯國廷
小孩三不五時喊一下肚子痛,也不知道是孩子是真痛還是假痛?不理它,似乎腹痛自己會消失,但有時也可嚴重到無法上學,或上班當中接到幼兒園來的緊急電話要求就醫,等真正帶小孩到醫院時,他又說不痛了。久而久之,腹痛好像是「狼來了」故事中的主角,雖然前幾次醫師都說目前沒問題,但許多父母又怕因為疏忽大意而延誤病情,搞得一個頭兩個大。
作者:湯國廷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反覆性、常伴隨著極度癢感症狀的皮膚疾病。導致異位性皮膚炎發生的原因有遺傳、環境、表皮障蔽功能障礙和免疫功能失調。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角質層因為fillaggrin(一種存在於人體表皮中的蛋白質)缺陷、神經醯胺(ceremide)降低,導致皮膚的表皮障蔽功能缺損、保水能力差、表皮上的細菌過度增生,讓過敏原易滲透而引起過敏發炎反應,皮膚因而產生乾癢的現象。而因為癢而搔抓,往往會刺激破壞皮膚,使得問題更加嚴重,造成惡性循環。
作者:湯國廷
血管瘤的成因是因為血管內皮細胞異常增生,但為什麼會增生則原因不明。在小兒血管瘤中,最常見的是嬰兒型血管瘤,俗稱草莓狀血管瘤。
關鍵字: 血管瘤 、 乙型腎上腺素接受器阻斷劑 、 血管 、 草莓